必須請就業的畢業生評價課程
時間:2012-05-22 06:44:04 點擊:598次
課程的改進依靠于學生對課程的評價。現在常見的做法是在課程結束時請學生對課程教學進行評價。那么,課程結束時學生能評價什么呢?當然包括講課吸引力、教師態度、教學組織、教材教具和實習實訓環節。傳統的大學的定義是“大學是一個共享思考過程的地方”,學生在大學首先要學會思考的過程,其次,學生應該在教學中有美好體驗,所以學生對課程有滿意度評價。這些評價能夠滿足上述的大學定義。可是,這些評價就夠了嗎? 不夠。“教學是與外部社會進行永恒對話的過程”(《后現代大學來臨?》,史密斯、韋斯伯特)。大學培養的知識和技能需要與發展中的社會相適應。《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把適應社會需求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這個要求也是針對了最重要的教育環節——課程教學。 現代科技進步迅速,中國發展日新月異,三十年走完了發達國家的百年路程,加大了高校課程與社會需求的脫節。在很多專業,三十年前的專業課程內容基本是化石級,供考古使用。IT專業你能繼續教BASIC語言打孔嗎?會計專業三十年前教會計軟件嗎?人類近三十年變化最快,中國是變化最快中的最快。 因此,課程的評價應該包括,專業課程對畢業生的職業工作是否重要,如果不重要,有沒有必要繼續開設,或有沒有必要設為專業必修課;重要的專業課程是否能滿足初始專業崗位的需要,如果不能,是否應該在教學內容和方式上有所更新改進。這樣的評價對課程改進極其重要。但是,剛修完課的學生能夠評價課程在未來職業崗位上的重要性和有用性嗎?不能!一個在校生怎么能夠從職業人的切身體會來評判課程的重要性和有用性?他只能從自己的課程體驗來評價。 設想如果一位教師講了一門課30年,內容不大變,親愛的老師的課堂教學幾乎可以達到表演藝術家的水平,讓學生如癡如迷,學生的確喜歡這個老師,給予這個課程教學最好的評價。如果是哲學、數學等基礎課,一來內容是古典的東西,二來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過程。但是,如果是一門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這種教學上的精彩表演還沒有回答一個問題:課程內容對現代職業崗位的重要性和有用性。遺憾的是,一些高校教師一路讀書上來,承繼了過去課程的表演風范,缺乏對技術進步和社會需求的了解,課程內容沒有與時俱進,所授課程與社會需求脫節,畢業生就業后方才醒悟,“書到用時方知錯”。 由于沒有從業經驗,在校生對課程的評價就有一個致命的局限,不知課程對職業崗位的重要性和滿足程度。如果不收集這個信息,大量專業課程的改進缺乏依據。如果硬要在校生回答,也是誤導管理者。因為學生不應該回答自己沒有經驗回答的問題。所以,對畢業生的跟蹤調查,了解在實際工作中原來所學課程的重要性和滿足度是必做之事。為什么調查畢業生呢?因為畢業生是課程教學的接受者和應用者,只有畢業生才能回答此問題,而不是通常被誤以為的雇主。雇主只知道需要什么,并不能說你高校的教學該改進什么,因為雇主不知道你的教學過程是怎么發生的。“在所有人中,畢業生本應是最有資格評價所在大學服務的,并且能夠提出建議使其改進服務”(《高等教育的質量與問責》,博格、霍爾)。(麥可思專家 王伯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