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探索半工半讀新路子,為振興老工業基地培養人才
時間:2011-04-05 23:12:09 點擊:677次
吉林公用事業工程學校坐落在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江畔,是一所省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設有焊接技術、數控技術、模具工藝、電工電子、制冷與空調、制藥等11個專業,學生2 200余人,教職工151人。振興吉林老工業基地,為職業教育發展提供了歷史性機遇。為振興老工業基地服務,我們面臨的主要困難是基礎能力薄弱、裝備水平與生產一線差距大,教學與生產實際脫節,很難滿足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需要。同時又有不少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難以接受職業教育或堅持完成學業。為此,我們大膽探索,在過去與企業聯合辦學的基礎上,深化校企合作內涵,探索新的合作方式,把學校辦在工廠,把教室搬到車間,教師與師傅合一,學生與學徒合一,實行半工半讀。經過近三年的實踐,初步形成學校、企業、學生共贏的局面,目前建在工廠的兩所分校共有3個年級在校學生600人,企業與學校共同實施教學與管理,分校辦得有聲有色。
一、把學校辦在工廠,實現學校與企業的緊密結合
1.開放辦學,廣交企業朋友
實行校企合作,首先要得到企業的認可。經多次選擇,我們把目標放在機制靈活、有一定規模、具有核心生產能力的私企上。校領導多次深入企業,宣傳國家發展職業教育的政策,提高企業老板對職業教育的認識。請企業老總到學校參觀、考察,參與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介紹學校為培養企業所需技能型人才所做出的努力。通過多次座談研討,尋找各自發展的優勢,做優合作方案,增強企業老板參與合作的信心。在合作過程中我們以情交友,幫助企業解決生產難題,獲得企業老板的合作誠意,也調動了企業參與辦學的積極性,為校企合作奠定了“人和”基礎。
2.廠設分校,實現校企合作
2004年,我們與吉林市亞東公司達成協議,建立吉林公用事業工程學校亞東分校。公司為建設亞東分校,先后投入了300多萬元,按辦學要求建設了教研室、學生教室、宿舍、食堂、圖書館等教學配套設施,同時在廠區為學生開辟實踐場所。在短時間內,分校就形成了以焊接技術、機械加工專業為主的專業教育教學能力,并實現當年建校、當年招生。2005年,我們又與吉林市銘山機械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創辦銘山分校,公司投資300多萬元,形成以數控技術、模具工藝、檢測技術專業為主的專業教育教學能力,并當年招生。企業還專門招聘了經驗豐富的人員,組建了分校教育管理隊伍。經過近三年的不斷完善,分校的相關專業教育教學基礎條件均優于總校,更重要的是實現了職業學校教育與實際生產崗位要求的“零距離”。
3.找準結合點,發揮合作優勢
我們合作辦學的思路是:辦學以企業為主體,教育教學以學校為引領,專業教育以實踐為核心,校企資源共享、教師與師傅互動、學生與工人互學、育人與生產兼顧。我們建立了由企校雙方參與的分校董事會,共同管理學校。成立以學校為主,企業相關負責人員參與的教育教學管理委員會,負責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分校的教學按照學校的總體教學計劃,同時根據企業與市場的需要靈活調整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分校學生的專業理論課由學校派專業教師任課,實踐課由企業派經驗豐富的工人師傅任課。每個分校既是教學實體,也是企業的生產實體,校企共同培養學生,義務共同分擔,利益共同分配,效益相互促進。
二、把課堂搬到車間,實現學與做的緊密結合
1. 改革教學內容與方法
我們把課堂搬到車間,使學生直接面對企業的生產實際,到實踐中去學習。按“實際、實用、實效”原則,圍繞企業生產崗位需求,精選教學內容,整合課程體系,修訂理論與實踐課時計劃,精減理論教學內容,避免重復教學,為學生進行技能實訓留出了時間和空間。改革教學方法,實施模塊教學、一體化教學、項目教學、案例教學等先進教學法。
2. 改革學生考核制度
按“應知、應會、應用”原則,依據企業對各崗位從業人員的要求,我們對學生考試制度進行了大膽改革,將學生的考試內容分為應知、應會兩個部分,應知部分由理論課教師考核;應會部分由工人師傅在學生實際生產實踐中結合產品質量考核,注重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每一次生產任務的完成過程都是一次考核過程,實現了“作業與產品合一”。
3. 加強學生實踐實訓管理
按“多看、苦練、實干”原則,根據專業特點及企業對學生的技能需求,我們確定分校的專業實踐與理論教學的比例為7∶3,除必要的理論教學外,學生都將有計劃地融入到工廠車間里與師傅共同參與生產實踐,并有目的讓學生參與相關生產工作流程實踐,使學生更加學有目標。亞東分校的孫連夢同學,在亞東分校短短四個月的時間里,不僅掌握了電焊、氣焊技術,同時還掌握了具有較高難度的氬弧焊技術。在分校里,多數學生都在參與生產過程中跟師傅學到獨有的一手“絕活”。
4. 強化學生職業道德教育
職業學校學生中貧困家庭、單親家庭子女較多,學生不同程度存在自卑心理,甚至對社會有抵觸情緒。為此,我們將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融為一體,為他們營造“理解、寬容、關愛”的工作氛圍和和諧的人際關系。在與工人師傅交流、學習、參與生產過程中,通過對勞動模范、技能標兵等工廠里的先進人物事跡的學習,使學生形成誠信、敬業的良好職業道德。為幫助家庭困難學生完成學業,校企雙方還專門設立了“資助貧困學生基金”,累計為分校籌集資金6萬多元,為60多名學生接受職業教育提供了幫助。
三、半工半讀實現了多方共贏
1. 拓展了學校發展空間
一是擴大了學校資源容量。目前兩分校用于教育教學的建筑面積達7.1萬平方米,擴大了學校發展空間。二是提高了資源質量。目前,我校自身的裝備水平與生產企業一線設備的差距甚遠,半工半讀使這種差距消失,僅就實訓耗材一項,每年就能為學校節約資金近40萬元。三是鍛煉補充了教師隊伍。把學校辦在企業,工人師傅成為導師,既彌補了專業師資的不足,也利用企業資源培訓了學校的專業教師。四是增強了學校的吸引力,學校規模迅速擴大,由前幾年不足百人已發展到目前在校生2 000人以上。辦學水平也得到提升, 2005年學校順利通過省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評估,進入吉林省“百強校”行列。
2. 為學生成才創造了有利條件
一是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職業學校學生多為初中階段應試教育的失意者,對于理論課學習存在為難情緒。而學生到工廠里去學習,面對先進的設備、宏大的生產場面、實際工作崗位以及工人師傅的實踐經驗,學生很容易受到震撼,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激發了探求深層知識的欲望,學習積極性顯著提高。
二是學生技能培養能力明顯增強。企業大量的生產任務為學生實踐提供了難得的機會,這在單純的學校教育中是無法實現的。在理論知識的指導下,學生廣泛參與企業生產實踐,了解了企業生產崗位必須的專業技能,同時,工人師傅也把企業最需要的新知識、新工藝、新技術、新方法傳給了學生,使他們加快成長為技能型人才。
三是為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創造了條件。我校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農村貧困家庭和城市低收入、特困家庭的學生較多,每年都不低于30%。目前,校企雙方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技能程度,正在對學生做出勤工儉學、半工半讀等不同形式的安排。學校實施部分減免學費(對貧困家庭學生平均減免30%費用)、頒發學業獎勵。企業通過伙食補助、被服、勞保用品等實物形式以及發放勞動報酬等,學生每年可獲得近千元的收入,今年三年級學生已經進入生產崗位頂崗生產實習,收入還將大幅度增加。這對城鄉貧困家庭是一個不小的支持,可以幫助學生降低學習成本。銘山機械公司今年還拿出招生指標的20%(40人),用于招收城鄉特困家庭學生,實行“零學費”入學,以“半工半讀”形式完成學業,實現“帶出一張嘴,學成一門藝,就業一個人,脫貧一家人”。
四是為學生就業奠定了基礎。經過在企業的學習與實踐,學生的就業觀念發生明顯變化,畢業的學生已完全適應所在企業的生產管理,隨企業的發展壯大,一大部分學生都將留在企業,成為企業的聘用員工,另一部分學生有了在企業的豐富實踐經驗,深受同類企業的歡迎。目前,分校首批學生已全部順利進入企業,就業質量高于總校。
3.增強了企業的綜合實力
一是提升了企業品位。一些適應于企業的學校文化很快隨著教育教學活動在企業的開展,融入了企業文化之中。企業的文化生活、安全意識、管理方式、發展理念隨著辦學產生了深刻的變化。正如銘山公司的總經理所說的:我們的企業在有了教育元素后,企業有生機,員工有活力,工作有激情,生產增效益,可謂士氣十足。
二是提升了企業員工素質。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企業多數實踐經驗豐富的工人師傅都成為學生的實踐課教師,這就使平日里只知道埋頭干活的工人師傅,不僅要活干得好,還要加強學習,把自己的經驗總結出來。同時,在與專業教師的合作交流中,幫助工人提高了理論水平。
三是提高了企業產品質量。工人素質的普遍提高,必然的結果就是企業產品質量的提高。吉林市亞東公司是專門為中油吉化公司加工大型反應罐的企業,吉林市銘山機械有限責任公司是專門加工汽車密封件的企業,自從實行校企合作以來,企業產品質量上了一個新臺階,產品一次合格率比以前大大提高。
四是增強了企業生產能力。目前,勞動力市場上剩余勞動力很多,但真正能適應現代化企業生產需要的懂技術、適應現代企業管理的技術工人并不多。職業學校學生經過培訓,很快就可以適應企業生產部分崗位的需要。尤其面對計劃外的緊急生產任務時,學生實訓的生產力無疑增加了企業的產能。
五是擴大了企業綜合效益。隨著分校規模的擴大,學生的參與降低了勞動成本,盡管給學生提供一些補償、但是企業還是從中獲益。另一方面,學生在企業學習實踐,這本身既給企業帶來了宣傳,也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益,提高了企業的社會知名度。
上一篇:鷗哈希化學(上海)工業有限公司將于3月16日(星期一)來我校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