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學交替”辦學思想在中職教學中的應用
時間:2011-04-15 06:37:07 點擊:774次
摘要:通過對中職教育“工學交替”教學模式特點、課程設置及實施過程中企業的選擇原則進行闡述,并就我校在機電專業部分學生中進行試點情況進行分析,得出“工學交替”辦學模式相比傳統教學模式具有明顯的優點。
關鍵詞:職業教育 工學交替 校企合作
中等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適應社會生產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的技術型職業工人和部分專門人才。但是,長久以來,我國的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依然沿襲著傳統的辦學模式:學生進入職業學校,先安排所有文化課、專業理論課的教學,然后才進行實習。這樣的畢業生從學校走向社會、走向工作崗位時,工作經驗不足,技術、技能達不到企業的要求,吃苦耐勞作風和愛崗敬業精神欠缺,勝任不了企業崗位工作的需要。這樣的學生遠遠趕不上企業里的員工,許多畢業生剛走上工作崗位就選擇了跳槽、辭職,甚至無法適應企業勞動勞動要求而辭退。因此,要想培養出適合企業需求的畢業生,就要根據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企業的用人條件來合理安排學生的學習和實習,而“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無疑是一條最簡單、最直接的有效途徑。【1】
一、“工學交替”
“工學交替”是指學習和工作交替進行的培養模式,它是在校企雙方聯合辦學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實質是產學結合、合作育人,即利用學校與社會兩種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使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有機結合起來。其基本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學校學習與企業生產做工交替進行,學用緊密結合;二是企業參與了育人的過程;三是學生具有雙重身份(學生與員工);四是具有兩個教學場所。【2】
二、 “工學交替”課程設置
為實現培養目標,使學生全面掌握該專業各崗位要求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對采用“工學交替”教學模式的專業其教學實習項目及課程進行了如下調整:
(一) 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實習崗位所應用知識的相關性不強,即不屬于改崗位的課程模塊,其實習成績不能替換該課程成績,其課程總學時數按照原教學計劃執行,如語文、數學、英語等課程。
(二) 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實習崗位所應用的知識有一定的相關性,可以采用教師指導、學生自學加課程置換的方法,其課程教學總學時因需進行“工學交替”教學比原計劃減少,但“工學交替”學時可置換其該課程的實踐教學學時數,因而該門課程的最終成績可以考慮由“課程教學成績+工學交替實習成績+800字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實習報告”組成。其比例可設定為0.5:0.25:0.25。如公差與技術測量、機械制造工藝學、機械基礎等課程。
(三) 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實習崗位所應用知識的相關性較強的課程,其因“工學交替”教學實習而比原計劃減少的學時數可全部由工學交替的教學實習內容置換。如數控機床原理及應用、模具設計及制造等課程。【3】
三、 企業選擇
近幾年,嘗試“工學交替”教學模式的學校越來越多,但從整體上講,其教學效果還不盡人意。企業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因此能否選擇好企業,并與企業精誠合作是“工學交替”教學模式能否有效推行并獲得很好成效的重中之重。所以,實施“工學交替”前提是必須爭取企業的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因此,在選擇“工學交替”合作企業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 適應性原則。合作企業是為實施工學交替,培養技能型人才服務的。因此,企業的生產經營組織和管理必須適于工學交替,學校也必須根據企業的特點確定工學交替的專業和類型。并非所有的專業都適合工學交替,專業不同,工學結合的類型也可能不盡相同。
(二) 優選性原則。一流的職業教育離不開一流的企業支持。選擇業內優秀企業作為工學交替合作伙伴是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專門人才的保證。優秀的企業必然擁有優秀的企業文化、科學的管理經驗、先進的技術設備、高素質的管理人才與和諧的工作氛圍。學生置身于此環境,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就一定能達到預期效果。
(三) 積極性原則。長期以來,職業院校一直處于學校育人、企業用人的體制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企業已不滿足到人才市場去招聘員工,而開始尋求與職業院校的合作,建立人才培養基地,以保障企業的用人需求。這種企業從關注用人到關注育人,從學校“一頭熱”到學校和企業“兩頭熱”的轉變是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契機,職業院校應注意這一變化,不失時機地抓住企業地積極性,及時達成校企合作協議,建立良好地互信互動合作機制。
(四) 就近性原則。工學交替不困于區域,但應考慮成本,節約人力、物力、財力,就近優選企業更為可行。理論上說距離和交通不應該成為實施工學交替的障礙,但在合作之初,校企之間難免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協調合作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如果校企之間相距太遠,交通不便,勢必造成溝通的不及時,延誤處理問題的最佳時機,影響合作的預期效果。【4】
四、 應用
我校,在采用“2+1”辦學模式的基礎上,又率先在機電專業中挑選出25名學習和表現雙優的學生。在正常的頂崗實習之前,去合肥的一家數控加工企業進行為期兩個月的數控操作實習。在這兩個月中,在企業培訓師的指導下學生先對企業頻繁生產的產品工藝進行分析,然后按照課堂所學的數控加工知識編制具體零件的加工程序,在企業培訓師的督促下,將程序輸入企業現有的加工設備中進行實際加工。通過不斷的調整、糾正,要求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程序調制、對刀、首件加工等能力。同時學校安排相關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老師帶隊,負責教育、管理和協調各方面工作,并要求帶隊老師要深入車間、熟悉企業的工藝流程、管理模式和技術創新。
由于此次實習的企業主要進行套筒類零件的加工,其材料為不銹鋼,且均為出口產品。因此,零件的加工設備較為先進、產品的精度要求較高、生產任務比較緊,因此將學生分成三班并由企業安排專人負責指導學生操作,防止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出現意外,同時可以有效保證學生加工零件的合格率。在實習過程中切實讓學生感受到企業與學校的差別,特別是對產品的工藝、質量、產量等概念有了總體印象,便于學生理解其中的關聯。
五、 結論
通過對每個學生實習后的各項測評,相比傳統教學模式,“工學交替”教學模式具有以下四點優點:
(一) 使學生在真正進入企業之前對企業有了感性認識,專業課教學的針對性加強,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教學相長。通過“工學交替”的學生實習,使學生了解了生產、經營一線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為以后的學習指明了方向。
(二) 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崗位技能,彌補了學校實習條件有限以及課堂教學的不足。學生積累了社會經驗,熟悉了所在崗位的工作流程,掌握了工藝、質量和產量三者之間的關系。
(三) 促使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通過在企業實習,使學生的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操作技能等能力得到提高,讓他們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和弱勢以及自己在未來就業市場上的位置,更加務實、勤奮,放棄了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明確了自己今后的目標。【5】
(四) 積累了新教育模式的經驗。通過試點“工學交替”模式的探索,不斷發現問題,總結經驗,逐步探索出適合中職學生的教育新模式。因此,“工學交替”辦學模式是今后中職教育教學工作改革的必然之路。
參考文獻
【1】李漢斌. 職業院校“工學交替”辦學模式初探. 職業技術教育. 2006.1
【2】常紅生. 工學交替是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抓手. 管理. 2007.9
【3】郭培俊,石品德. 工學交替培養機制探析. 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6
【4】倪依純. 工學交替模式的實踐及思考. 職業教育研究. 2007.9
【5】朱蓉.構建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07.10
上一篇:
淺談對《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思考
下一篇:
職業教育發展不足,會帶來教育結構失衡和教育